“天宫课堂”今开课 揭秘微重力物理奥妙

来源:大公报 作者:刘凝哲

日期:2021-12-09 14:44:56

字号

202112091445321583.jpg

  图:“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发来授课预告。\视频截图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本次在400公里天外“最高”讲台的授课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中国科技馆为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等8个项目,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在2013年天宫一号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中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中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天链”护航 保障视频流畅


  在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看来,从工程技术方面来讲,太空授课最大挑战是通畅的通信链路,要保障视频清晰不卡顿,需要“天链”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测控站密切配合。他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说,太空授课用的辅助教具需要通过天舟货运飞船或随神舟飞船乘组送上空间站。尽管天舟飞船能搭载6吨多的物资,但大多数是航天员生活所需消耗品、科研用品等,留给教具的空间不多,需要精打细算。


  2013年王亚平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是在相对狭小的天宫实验室,此次的课堂则移师到天和一号核心舱。杨宇光表示,虽然核心舱容积约50立方米,但空间大部分是被航天员的科研、生活用品和空间站运行设备所占用。与地面授课相比,教具重量、体积都有限制,需经特殊设计和考虑,教具在运送过程中,还会经历超重和剧烈振动的恶劣环境,因此要事先对教具进行振动实验等考核。此外,太空授课必须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比如必须保证教具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航天员在失重条件下摄像如何保持稳定,都需要练习。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社会效益已凸显。杨宇光说,8年前6000余万中小学生收看了直播,如今有些人已经毕业,甚至成为了航天人,此次“天宫课堂”开讲,是对过去的延续。此外,相比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此次授课的展示空间更大,通信保障技术更加成熟,可以进行更充分的天地互动。航天员在繁忙的任务期间进行太空授课,亦体现了国家和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太空科普教育的重视。

责任编辑:张晨悦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